在二十年的歷程中,相信很多人都見證了半導體產業太多的此起彼伏,改朝換代,一夜成名,瞬間隕落。產業裡一個個精彩的故事演繹出了氣勢磅礴的半導體歷史。就像一部電影一樣,一些半導體巨頭在半導體歷史故事中扮演著主角。這些優秀企業不僅擁有世人矚目的成就,還不遺餘力推動了產業的發展。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各家企業在技術發展變化以及激烈的競爭中,不斷剝離劣勢及淘汰技術,追尋最頂級的最先進的技術,甚至並由此來拉動下游整機企業的產業更新,最終使得帶領整個電子行業不斷取得日新月異的進展。
產業萌芽期,依託大型整機廠商而誕生
自上世紀60年代後期的美國開始,專業從事半導體產業設計的企業開始初具規模,比如Intel,AMD等公司。這些半導體企業的成立有著非常相似的背景,它們大多始於當時美國大型電子企業為了增加自身電子整機產品的附加值而對集成電路產業投入資金,典型代表有Motorola和IBM等,而當時的產品也比較簡單,主要是雙極器件電路和簡單功能的MOS電路。
日本的半導體公司村田和ROHM在半導體業界的成立時間較早。村田創始於1944年,創業初期就與京都大學合作進行產品的研發。在1947年12月,其第一隻以鈦酸鋇為原料的電容器問世。而ROHM的歷史最初始於1954年,ROHM中國·亞洲營業本部副本部長村井美裕指出,當時的創始人發明了碳素皮膜電阻器並取得了日本實用專利。 ROHM在1958年作為小型電阻器專業生產廠家而成立。此後,隨著半導體產業在全球興起,ROHM也同時開始晶體管和二極管的開發和銷售,並且於1969年著手集成電路(IC)的開發。在兩年後的1971年,從事真正意義上的IC開發,並且作為第一家日本企業進入美國矽谷,開展IC業務。
相較於日本,美國的半導體產業規模更加龐大,企業更多,產品門類也更加豐富。許多久負盛名的企業也在這一時期開始施展它們的影響力。常青樹企業們包括IR、飛兆半導體、ADI和NI。
國際整流器公司(IR)亞太區銷售副總裁潘大偉表示,世界上最古老的半導體公司國際整流器公司(IR)公司於1947年創立。在60多年的歷程中,IR從一個開發曬光電池的新興公司成長為在電源管理技術方面首屈一指的知名企業。
“在1957年,八位共同在Shockley Semiconductor Laboratories工作的年輕科學家和工程師創建了飛兆半導體公司,他們其後被稱為'八叛逆(traitorous eight)',當中包括Robert Noyce和Gordon Moore,他們二人成立了先進的計算機處理器企業英特爾。”飛兆半導體公司中國區銷售總監王劍說。
ADI公司中國區總經理范建人指出,ADI成立於1965年,它從美國馬薩諸塞州坎布里奇市一個不起眼的公寓地下室,成長為全球領先信號處理解決方案供應商的半導體企業。
NI公司成立於1976年,NI中國市場部經理徐贇表示,NI由Jeff Kodosky、Bill Nowlin和James Truchard三位共同創立,最初提供IEEE488軟硬件,其後NI成為GPIB產品行業的領導者,接著又擴展了業務,生產新一代基於計算機的產品。
為半導體企業提供測試測量的非半導體企業泰克科技公司也成立得很早。泰克公司大中華區市場總監王中元指出,泰克成立於1946年,由Howard Vollum和Jack Murdock共同創建。它在電子技術方面的革命可以追溯到60多年前,共計專利擁有量為697個,2007年被美國丹納赫集團收購。泰克科技公司創始人在1946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觸發式示波器“Vollumscope”,始於這個突破性的技術創新,如今的泰克已經崛起成為全球最大的測試,測量和監測設備供應商之一。
80後,而立之年的產業中間力量
當今許多大名鼎鼎的企業成立於上世紀80年代,這些“80後”企業成為了今天半導體產業的中堅力量。 Mentor Graphics成立於1981年,為開創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工業發揮了關鍵作用。 Mentor Graphics於1982年推出了首款交互仿真產品IDEA1000,可以輔助設計工程師創造用於矽集成電路(IC)的複雜電路和印刷電路板(PCB)。
凌力爾特公司首席執行官Lothar Maier表示,凌力爾特公司於1981年成立,直至今天,它在模擬產品領域一直處於業界領先地位。
Maxim中國區總經理董曄煒指出,1983年,Jack Gifford與其他幾位擁有豐富的半導體設計、銷售經驗的業內專家一道,共同創建了Maxim。 1985年,Maxim推出MAX600首款專有產品並贏得行業大獎。
賽靈思公司成立於1984年,它在FPGA領域有著強大實力,也推動了FPGA技術的快速發展。賽靈思公司亞太區銷售與市場副總裁楊飛指出,我們認為,智能電網、綠色IT、安全結構架構、雲計算、綠色能源、智能馬達、新一代移動設備、新一代有線存取裝置、LTE 、SSD等,都是對人類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技術變革。
在1984年創立之時,愛特梅爾是一家存儲器企業。愛特梅爾亞太區與日本銷售副總裁林偉儀表示,數十年來,公司一直專注於開發從存儲器到微控制器、FPGA、ASIC、汽車器件和RF器件等多種創新的解決方案。然而,在1996年愛特梅爾進行了企業轉變,轉身成為業界領先的微控制器供應商。
高通全球副總裁沈勁表示,高通成立於1985年7月,成立之初主要為無線通訊業提供項目研究、開發服務,同時還涉足有限的產品製造,到今年公司已成立26年。
Synopsys公司的前身是Optical Solutions。 Synopsys公司市場和戰略開發部全球資深副總裁John Chilton指出,1986年,AartJ.deGeus博士與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研發三角科技園通用電氣微電子中心的Bill Krieger、Dave Gregory和Rick Rudell等幾位工程師共同創建了新公司Optical Solutions。 1987年,公司搬到了加利福尼亞州的山景城,成為了Synopsys公司。同年,Synopsys通過公司的旗艦產品Design Compiler工具開始了全自動邏輯綜合技術的商業化征程。
意法半導體執行副總裁大中華與南亞區總裁紀衡華指出,1987年,兩家歷史悠久的半導體公司意大利SGS Microelettronica和法國湯姆遜半導體公司合併後,成立了今天的意法半導體公司。
“Cadence公司成立於1988年6月,是由ECAD和SDA System兩家公司合併而成,”Cadence全球運營資深副總裁黃小立表示,“實際上,Cadence的技術起源可以追溯到成立於1982年的ECAD和SDA System。”
Microchip Technology首席執行官Steve Sanghi Microchip指出,公司成立於1989年。在8位MCU領域,1990年Microchip的排名為第20位。在2006年躍升到市場第一,而在2010年屈居第二,當時是由日立、三菱和NEC合併組成的瑞薩排名第一。
“ARM成立於1990年,總部位於英國劍橋。ARM創建初期便以兼顧低功耗和高性能的芯片架構設計為初衷,強調獨特的商業運營模式,與超過一千家生態系統的合作夥伴共同成長,目前市場上已有累計超過400億個基於ARM的芯片,ARM與超過300多家芯片設計公司合作,並簽訂了超過900個處理器合作授權。”ARM大中華區總裁吳雄昂表示。
90後,快時代誕生的“快”公司
上世紀90年代後期,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讓之前的運營模式難以為繼,能第一時間獲得信息并快速將之商用化的企業往往能迅速做大做強,讓同行業的競爭對手陷入困境。 ?因此,“快”成為了這個時期的主旋律。半導體企業也在這一時期進入了全新的競爭模式。
Marvell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經理張暉指出,美滿電子科技公司(Marvell)創立於1995年,公司的第一代產品起步於存儲領域,從在強手林立的業界立足到賺得第一桶金,Marvell用4年時間實現了盈利。值得一提的是,Marvell是一家擁有華人血統的國際化企業,它的成長歷程也是新一代華人在矽谷開拓、創新並獲得成功的奮鬥史。
“Silicon Labs成立於1996年,作為一家混合信號技術創新公司,Silicon Labs是首批引領利用CMOS工藝來開發射頻(RF)產品的半導體公司之一。”Silicon Labs中國區總經理劉顯禮說。
為手機產業做出突出貢獻的聯發科技也屬於“90後”公司。聯發科技中國區總經理章維力指出,聯發科技成立於1997年,主要業務為無線通信及數字多媒體IC設計。它所提供的創新芯片整合方案廣泛應用於四大領域:光儲存、數字家庭(數字電視、DVD播放器及藍光等相關產品)、無線通訊、家用無線及寬帶連接解決方案。聯發科技是所有無晶圓半導體公司中唯一一家能夠提供橫跨IT、消費電子以及通訊的廠家。
雖然在這一時期創立的公司資歷較淺,但是這並沒有阻止它們躋身世界頂級半導體企業的腳步,從這些公司的發展軌跡來看,它們也暗合了這個時代“快”的特點,其具體表現為企業在抓住機會之後,規模成倍擴張,隨之加入巨人行列。
新世紀巨頭分拆,新企業出現
二十一世紀之後,隨著產業競爭加劇,曾經的一些巨頭企業對自身業務重新審視並做出取捨。在2000年前後一些重組與剝離案例造就了不少新生代廠商。例如,由Motorola剝離了的飛思卡爾公司;NEC、日立剝離其存儲器部門成立的爾必達(已被美光收購);日立、三菱的非存儲器業務部門分離出來聯合成立的瑞薩。
從前期綜合型電子企業分拆出來的企業雖然規模變小,但是通過成功的運營,不少企業成功擺脫初期困難,踏上正軌,並擴展業務,增加營收,迅速成為領域巨頭。
英飛凌科技公司於1999年4月1日在德國慕尼黑正式成立,其前身是西門子集團的半導體部門,於1999年獨立,2000年上市。獨立後的英飛凌把握電子產業和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專注於迎接現代社會的三大科技挑戰:高能效、移動性和安全性,為汽車、智能卡、工業功率控制、電源管理及多元化等應用提供半導體及系統解決方案。
飛思卡爾半導體總裁兼首席執行官Gregg Lowe表示,飛思卡爾的前身是摩托羅拉的半導體部。飛思卡爾微控制器曾用於首個電子引擎控制模塊,提高汽車燃油效率並降低排放,它們推出了業界首款通信處理器,幫助互聯網釋放潛能。 2004年,飛思卡爾成為一個獨立上市公司。
“皇家飛利浦電子宣布從半導體部門撤資之後,即於2006年9月成立了恩智浦半導體(NXP Semiconductors)。恩智浦半導體憑藉在高性能混合信號電子領域的深厚積澱取得了一系列成績。恩智浦在汽車、智能識別和移動行業引入了多項關鍵技術,應用領域包括無線基礎設施、照明、醫療、工業、消費技術和計算。”恩智浦半導體全球CEO Rick Clemmer說。
除了從大企業分拆出來的公司之外,也有一些公司在這段時期內成立,並且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比如RDA。 RDA運營副總裁趙國光錶示,RDA於2004年4月成立,主要從事射頻、混合信號芯片及系統芯片的設計、開發、製造、銷售並提供相關技術諮詢和技術服務,在中國射頻、混合信號芯片及系統芯片市場具有領導地位。作為一家本土企業,RDA在成立後的一年時間內,就推出了SCDMA(大靈通)射頻芯片套片(包含射頻收發器,射頻功率器和射頻收發開關),戰勝了兩家國際知名公司的同類芯片,獲得了客戶的訂單。
針對不同時期不同的產業環境,半導體企業也在做著相應的調整。 Intel在1985年放棄DRAM市場,將CPU和邏輯電路作為發展重點,又重新奪回了世界半導體霸主地位。無獨有偶,AMD為了增加競爭力,於2003年剝離了存儲器業務,集中精力從事CPU業務,而其存儲器業務與富士通合資成立了Spansion閃存公司,由Spansion獨立發展存儲器業務。而今年Spansion又再次收購了富士通的MCU和模擬業務部門。此外,AMD在2006年併購了ATI,加強了CPU的圖像處理能力,而在2008年分拆其製造業務,使得發展策略更加明確。 2011年,TI收購美國國家半導體,加強自己模擬產品的市場優勢。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半導體產業經歷了從開始時的大型整機企業中的業務部門到今天最具創新能力、影響人類生活的重要產業的驚人成長歷程,活躍在產業中的巨頭企業在推動技術發展及產業進步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企業的商業屬性對於市場機遇的嗅覺促進了技術與人類生活的快速融合,同時,也正是商業屬性加劇了企業之間的競爭,從而加速了技術進步。到今天,分工精細,效率提升的巨頭企業將繼續推動半導體產業發展下去。
via 半導體照明網
留言列表